说实话,选择内容平台这事儿真让人头疼,就像在商场里挑衣服——看着都挺好,但穿在自己身上不一定合适。前阵子我们团队就在这事儿上栽了跟头,一股脑注册了七八个平台,结果精力分散不说,每个平台都做得半生不熟。后来才明白,选平台就跟谈恋爱一样,重要的不是数量,而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一个。
用户画像才是选平台的第一要素
记得我们最初犯的最大错误,就是盲目跟风。看到别人在抖音做得风生水起,就赶紧去拍短视频;发现知乎流量大,就拼命写长文。结果呢?我们的目标客户主要是30岁以上的职场人群,在抖音上根本找不到人,反而在小红书和公众号收获了不少精准用户。这个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选平台前一定要先搞清楚:你的目标用户到底在哪里活跃?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形式?
不同平台的特性要摸透
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,我们曾经把同一篇专业文章发到不同平台,结果天差地别。在知乎收获了200多个专业讨论,在小红书却只有零星几个点赞。后来我们做了个实验:把专业内容改编成职场故事发在小红书,阅读量直接翻了10倍!这就是平台的魔力啊——知乎用户追求深度和专业,小红书用户更喜欢接地气的真实分享,B站用户期待有趣有料的视频内容。要是早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也不至于走那么多弯路了。
资源匹配度不容忽视
有个特别现实的例子:我们团队本来视频制作能力一般,却非要死磕抖音,结果投入产出比低得可怜。反倒是转战图文平台后,用我们擅长的文字功底,很快就打开了局面。所以选平台时一定要诚实地评估团队的能力边界——如果你擅长写作,就别非要去拍视频;如果你有设计基因,视觉类平台可能更适合。毕竟,用自己最擅长的武器打仗,胜算才会更大不是吗?
说到底,选平台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,关键是要找到那个能让你的内容价值最大化的舞台。就像我们后来总结的:与其在十个平台做个平庸玩家,不如在一个平台做到极致。毕竟,现在的用户那么聪明,他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是真心在做内容,还是只是在完成任务。










- 最新
- 最热
只看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