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看到这个书法视频号培训案例时,我内心是有些震撼的。原来银发经济还能这么玩?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了,而是用AI技术规模化生产内容,精准收割中老年流量。但话说回来,这种模式真的可持续吗?
银发经济的下一个蓝海在哪里?
除了书法视频,其实还有很多细分领域值得挖掘。比如中老年旅游vlog,现在很多退休人士有时间有闲钱,但缺乏记录和分享的技能。如果能开发出适合他们的简易剪辑工具,配合AI语音生成解说,说不定能引爆一个新赛道。我认识一位60多岁的摄影爱好者,他拍的风景照特别有味道,就是不会做视频,这难道不是个商机吗?

数据显示,中国5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超过3亿,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。他们不再是数字世界的边缘人,而是有着强烈表达和社交需求的活跃群体。问题是,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大多为年轻人设计,中老年人用起来总觉得别扭。
技术赋能还是技术割韭菜?
看到那个培训承诺“月变现3000-8000元”,我不禁要打个问号。如果真这么容易赚钱,为什么要教给别人呢?银发经济确实是个金矿,但掘金的方式值得深思。与其教中老年人做短视频矩阵,不如开发真正适合他们的内容创作工具。比如一键生成相册视频的APP,或者智能配文的写作助手,这些可能更有价值。
有个案例很有意思:某平台推出了“老友记”功能,专门帮助老年人制作电子相册,结果大受欢迎。这说明中老年人不是不愿意尝试新技术,而是需要更贴心的设计。想想看,如果能让爷爷奶奶轻松制作自己的回忆录,分享给家人朋友,这比教他们做流量生意更有意义吧?
从流量思维到价值创造
现在的银发经济玩法,太多停留在流量变现层面。但中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是陪伴,是价值感,是被需要的感觉。我观察到一些社区开展的“银发讲师”项目就很好,让退休教师在线授课,既发挥了余热,又获得了收入。这种模式比单纯的内容搬运高级多了。
说到底,银发经济不应该只是“赚老人的钱”,而是“和老人一起赚钱”。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的创业项目,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数字技能培训,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,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。毕竟,谁都不想老了之后被当成流量工具人,对吧?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