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画像对内容策略的影响?

说到用户画像对内容策略的影响,我不由得想起之前辅导过的一个美食博主案例。这位博主最初把所有热爱美食的人都当作目标受众,结果内容从米其林餐厅测评到快手家常菜无所不包,粉丝增长却始终乏力。直到我们通过问卷和后台数据分析,勾勒出核心用户竟是25-35岁、追求“精致懒人料理”的都市白领,整个内容方向才迎来转机。

用户画像如何重塑内容价值

当锁定“精致懒人”这个群体后,我们发现了有趣的现象:他们既想展示生活品味,又受限于通勤时间。于是把菜谱研发重点放在“20分钟米其林摆盘”“冷冻食材变身记”等方向,单篇食谱收藏量较之前提升300%!你看,用户画像就像导航仪,没它的时候四处乱撞,有了它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深挖内容价值。

从模糊群体到具体人格

有次团队讨论时,有个同事突然问:“咱们说的‘都市白领’到底长什么样?”这个问题点醒了大家。后来我们给核心用户起了个名字叫“加班小美”,设定她每周三必点外卖、周五喜欢做治愈系甜点。这个具体形象让我们突然开窍——周三推《外卖改造术》系列,周五做《微醺甜点实验室》,内容点击率居然形成规律性峰值。这种人格化画像的魔力在于,它能让你像给朋友推荐内容一样自然。

动态画像的连锁反应

最让我惊讶的是用户画像的动态性。去年秋天发现“加班小美”们开始搜索“养生茶饮”,我们立即调整内容策略,开发了《办公室养生图谱》系列。这个看似微小的调整,不仅带动相关内容阅读量增长180%,还意外开辟了养生器具带货的新路径。所以说用户画像不是一次性工具,它应该像活页本一样随时更新——毕竟用户的需求,永远在流动中生长。

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“常识”的内容策略,有多少其实是在对着空气打拳?当某个博主抱怨“我的内容这么好为什么没人看”时,我总会悄悄想:或许不是因为内容不够好,而是还没找到最需要这些内容的人。用户画像这把钥匙,打开的不仅是精准营销的大门,更是内容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共情通道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相关推荐
  • 暂无相关文章
  • 评论 共1条

   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