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中文提示词的优化,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!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明明觉得自己描述得很清晰了,生成出来的视频却跟想象中差了一大截?我最近在测试各种AI视频工具时,就经常被中文提示词的”玄学”搞得哭笑不得。
为什么中文提示词这么难驾驭?
其实问题出在我们对语言的习惯性使用上。比如”一个女孩在跳舞”这样的描述,在人类看来信息量足够了,但对AI来说却像是在说”请给我一份食物”——太笼统了!你是想要中餐还是西餐?热菜还是冷盘?同样的道理,”跳舞”可以是街舞、芭蕾,也可以是广场舞,但AI并不知道你想要哪一种。
我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测试:用同样的场景分别输入简单提示词和详细提示词。”一个女孩在公园跳舞”生成的视频平平无奇,而”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少女在樱花盛开的公园里跳现代舞,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白色的裙子上”,效果立马提升了几个档次!
实战经验:那些让AI秒懂的小技巧
经过大量测试,我发现了一些特别实用的技巧。比如说,在描述动作时加上具体的速度词很有帮助。”缓缓走过”和”快步跑过”生成的效果天差地别。还有光影描述,”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”就比简单的”有光”强得多。
有意思的是,中文的四字成语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困扰。比如”风和日丽”这样的抽象描述,AI可能理解成各种不同的天气场景。反而是”阳光明媚,微风轻拂”这样具体的描述更容易得到想要的效果。
不同工具的中文适配差异
不得不提的是,国产工具在中文理解上确实有天然优势。Kling对”大妈在广场跳广场舞”这样的中国特色场景理解得相当到位,但遇到Sora 2时,同样的提示词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解读。
我建议大家在用国外工具时,可以考虑先用翻译软件把中文提示词转成英文,有时候效果反而更好。这听起来有点讽刺,但确实是目前的现状。
说到底,好的提示词就像是在跟AI聊天——你要把它当成一个不太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,用具体、形象的描述,避开那些文化特有的隐晦表达。记住,AI喜欢直白,讨厌猜谜!










- 最新
- 最热
只看作者